在職業網壇,北美大三元即同一年包攬羅杰斯杯、辛辛那提大師賽、美網三項冠軍,是北美硬地賽季的最高榮譽之一。然而,自1968年公開賽年代以來,僅有三位球員完成這一壯舉:1998年的帕特里克·拉夫特、2003年的安迪·羅迪克和2013年的納達爾。
今天,2025年羅杰斯杯即將開戰,辛納、阿爾卡拉斯和德約科維奇的缺席讓今年的北美賽季懸念倍增。簽表中的茲維列夫、梅德韋杰夫、弗里茨等人能否沖擊北美大三元這一罕見成就?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,再展望一下今年賽事的形勢。
北美大三元的締造者是前世界第一、澳大利亞著名球員帕特里克·拉夫特,他屬于典型的發球上網型球員,一發和二發都帶有高彈跳上旋,這為他創造了良好的上網機會。在1990年代末的硬地賽場極具競爭力。那個時期,硬地場地的技術風格正逐漸向底線相持轉型,而拉夫特卻憑借其獨特的打法在轉型期中脫穎而出。
1998年拉夫特在羅杰斯杯展現了極強的競技狀態,憑借其標志性的上旋發球和精準的網前技術一路過關斬將,最終在決賽以7-6 6-4兩盤戰勝理查德·克拉吉塞克奪冠,為北美硬地賽季開了一個好頭。緊接著在辛辛那提,拉夫特延續了火熱手感,面對強敵依然保持穩定發揮,最終在決賽擊敗桑普拉斯,成功將冠軍獎杯收入囊中。作為北美賽季的壓軸大滿貫,美網是拉夫特表現最出色的舞臺。他在1997年已經首次在美網加冕,98年再次在美網以極具侵略性的打法和出色的發球上網技巧,成為當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球員之一。在半決賽中五盤大戰擊敗桑普拉斯,決賽3-1力克菲利普西斯,成功衛冕美網之后,他也成為了公開賽年代以來完成北美大三元壯舉的第一人。
五年后的2003年,美國人羅迪克成為了第二位實現北美大三元神話的球員。羅迪克以發球著稱,他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出色的發球手之一。他的發球速度非常快,即使退役多年,他依然能夠發出高達201公里/小時的球速。羅迪克的發球不僅速度快,而且落點精準,尤其是他的1區內角大力發球,成為了他的標志性技術之一。美國人的比賽風格極具攻擊性,他傾向于快速結束一分,而不是進行長時間的拉鋸戰。這種風格使他在快速硬地球場上表現尤為出色。2003年,羅迪克在溫網半決賽被費德勒3-0淘汰后,轉戰北美硬地賽季迎來了爆發。先是在羅杰斯杯半決賽三盤大戰搶七擊敗了剛在溫網加冕、勢頭正盛的費德勒,接著在決賽擊敗納爾班迪安奪得冠軍。一周之后在辛辛那提決賽,羅迪克雙搶七逆轉費什奪得冠軍。捧得二元之后,來到美網的羅迪克越戰越勇,在半決賽挽救賽點逆轉納爾班迪安,決賽擊敗3號種子費雷羅,以一波19連勝拿下北美大三元。2003年8月堪稱是羅迪克的“夢幻八月”,此后他再未能復制如此高光時刻。
2013年納達爾從膝傷中復出,原本被認為在硬地競爭力有限,但這一年卻成為了西班牙人的巔峰之年。在那個賽季他總共拿到了10個冠軍,北美大三元就是其中的三個。西班牙人在羅杰斯杯半決賽擊敗德約科維奇,在決賽戰勝拉奧尼奇捧得冠軍獎杯。來到辛辛那提,他先后擊敗費德勒、伯蒂奇和伊斯內爾奪冠。最后在美網,納達爾在決賽四盤力克德約科維奇奪得冠軍。在拉夫特實現北美大三元十五年之后,納達爾成為了第三位完成北美大三元成就的球員,這是納達爾職業生涯唯一一次在北美硬地實現“三冠王”,證明了他不僅是紅土之王,更是全能戰士。
為何北美大三元如此罕見呢?
首先是賽程密集,對球員的體能考驗極大,球員需在高溫高濕環境下連續作戰;其次羅杰斯杯和辛辛那提均為ATP1000大師賽級別,美網更是大滿貫賽事,奪冠難度層層加碼;北美硬地球速較快,適合發球大炮或底線強攻型球員,但連續三站保持狀態極難。
今年,辛納、阿爾卡拉斯、德約科維奇悉數缺席羅杰斯杯,使得競爭格局更加開放。簽表中潛在候選人包括:
茲維列夫,2020年曾在美網打進決賽,發球和底線都屬于技術強項,但過去在北美硬地的表現起伏不定,需提高連續作戰的能力。
梅德韋杰夫,硬地專家,曾在硬地接近神跡。2021年包攬羅杰斯杯+美網冠軍,離大三元只差辛辛那提,硬地實力毋庸置疑。 但近幾年狀態下滑,需提升狀態找回巔峰時的手感。
弗里茨,北美主場作戰的地頭蛇,擅長快速硬地,有本土球迷的支持,而且最近勢頭正盛,溫網前連拿兩個草地冠軍,緊接著在溫網首次打進四強。如若能繼續火熱手感,在北美賽季定能有所作為。
自2013年納達爾達成北美大三元后,12年來再無人能復制這一神跡,即使強如巨頭的費德勒和德約科維奇也幾次無功而返。2025年,隨著新生代崛起和巨頭統治松動,或許會有新面孔加入這一精英俱樂部。無論是茲維列夫、梅德韋杰夫、弗里茨,還是黑馬選手,北美硬地的熾熱戰場,永遠等待著下一個傳奇的誕生。 在網球世界里,有些紀錄看似遙不可及,但總有人能打破極限。而這,正是競技體育的魅力所在。(來源:網球之家 作者:Mei )